甘肃热线
主页 > 国内新闻 > 甘肃新闻

甘肃: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明确靶向脱贫攻坚

发布时间:2016-03-31 10:17:31

原标题: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明确靶向脱贫攻坚

红光村列出清单抓落实

本报记者 杨世智

红光村位于安定区高峰乡西南部深山区,人均耕地面积4.3亩,总人口201户714人。

红光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,因户施策,实行精准管理。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,对本村精准扶贫需求情况进行逐一排摸筛选,列出村级需求清单,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120人。对这28户贫困户,按照资金、劳力、基础、产业、技术等不同制约因素和致贫原因,进行了逐一排摸筛选,列出贫困户需求清单,建立了脱贫计划进度账、帮扶措施办法账、帮扶责任工作账“三本账”,确保落实贫困户何时脱贫,扶什么、怎么扶,以及谁来扶。根据年度扶贫项目需求清单,制定了帮扶计划以及“施工图”和“进度表”,实行了挂图作战,完善了贫困人口分布、贫困人口致贫原因、贫困人口进出动态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、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村级作战“五张图”。

红光村还按照省上“1+17”精准扶贫方案及市区两级方案要求,按照水路电房、输加种养、教培文卫、迁保贷商“16字经”,扎实抓好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实。为防止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“数字脱贫”“被脱贫”等虚假脱贫现象,按照省上制定的“4342”责任体系,在农户签字确认的基础上,严格落实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、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责任。今年初,按照贫困村脱贫13项指标、贫困户脱贫7项指标,紧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安全住房,有关部门严格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,对红光村进行了脱贫验收。经验收考核,红光村贫困发生率为0.98%,达到退出标准。

咀头村严格程序建档立卡

本报记者 杨世智

云田镇咀头村是陇西县贫困村之一,共有4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351户1503人。2013年底,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户604人,贫困面为40.2%。2014年全村脱贫7户32人,返贫2户8人,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9户580人,贫困面为38.6%。2015年,对照省上贫困户脱贫7项指标,通过验收评估,125户512人符合退出条件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.6%。

咀头村把建档立卡贯穿到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、精准管理的全过程,有效解决了“扶持谁”“谁来扶”和“怎么扶”的问题。其中,为解决“扶持谁”问题,咀头村严格遵循“12345”工作流程,坚持“农户申请——入户核查——民主评议——村‘两委’审查——两公示一公告”的程序,探索制定了农民家庭收入测算表、家庭情况核查表、民主评议票和村民代表到会签到簿,在整个建档立卡过程中,严把入户核查关、民主评议关、村“两委”审议关、公示公告关和动态纠错关五个“关口”,切实做到了建档立卡家庭收入测算准、家庭情况核查准、致贫原因分析准、数据信息采集准、扶贫对象识别准。

咀头村围绕平台建设“八个准”,村级作战“五张图”和贫困农户“三本账”的核心任务,对挂图作业实行审核把关责任制,逐级审核签字,保证了作战图的内容真实、数据准确、更新及时,并与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到村、到户信息衔接一致、互相印证、互为支撑,切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明确的施工图、任务书、时间表,真正达到用挂图作业的精细化管理,倒逼脱贫攻坚任务落实。

高庙村查实情况核准对象

本报记者 杨世智

临洮县八里铺镇高庙村,山大沟深,干旱少雨。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,328户1321人,人均耕地3.5亩,全部为山旱地。

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,高庙村严格按照“12345”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的“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”程序,2015年共识别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87人,预脱贫38户161人,贫困面为9.84%。

具体工作中,一是全面摸清贫困底数。采取“一看二找三问四定”的四步入户访视工作法,即看住房,找致贫原因、找致富门路,问需求、问打算、问建议,定帮扶计划、定脱贫时间、定帮扶措施、定帮扶责任人,结合开展干部进村入户“大走访”等活动,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,对所有贫困户走访调查,摸清了制约贫困户脱贫的因素。二是部门联动审核对象。在核查农户基本情况的过程中,重点核查有公职人员、经商办企业、在城区购买住房和有小车的农户,严防识别不准。三是不断规范挂图作业。严格按照大数据平台管理八个准、村级挂好五张图、农户填写三本账的“853”挂图作业要求,精准管理贫困户,并严格按照收入测算口径和填写规定,层层审核把关,逐级确认签字,确保了数据真实、逻辑合理、更新及时、管理精准。

经过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,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1897元增长到2015年底的4212元,年均增收770元,增幅达40%,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。

三益村突出特色发展产业

本报记者 杨世智

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是扶贫开发重点村。有6个村民小组291户1007人,人均耕地2.5亩。2013年底,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80人,贫困发生率为47.6%;2014年脱贫4户20人,返贫1户4人;2015年,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20元,同比增长18.1%,预脱贫82户344人;2016年计划脱贫27户109人。

三益村建立了一套建档立卡识别体系,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“两个规划”,大力培育光伏产业、设施农业、经济林果、畜禽养殖、药材种植、牧草种植、农村电商、劳务输转“八大”增收产业,探索推行了资产收益式扶贫、危房改造扶贫、合作经济组织扶贫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“四种”精准扶贫新模式,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。

在建档立卡方面,三益村严格按照省上“12345”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和县上提出的“六个不漏户不漏人”的工作要求,对申请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认真组织开展了入户核查、民主评议、公告公示等工作,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程序规范、结果公正、群众认可。同时,按照全省脱贫攻坚“853”挂图作业要求,制作了村级贫困人口分布、贫困人口致贫原因、贫困人口进出动态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、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“五张图”和贫困农户脱贫计划、帮扶措施、工作台账“三本账”,完整反映了贫困对象识别纳入、脱贫退出的全过程,体现了贫困人口管理的进出动态变化,实现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的“八个准”。

何家山村“四个突出”找准靶心

本报记者 杨世智

中铺镇何家山村地处临洮县深山区,山大沟深,高寒阴冷,地陡土薄,自然条件严酷,住房难、行路难、吃水难、上学难、看病难、青壮年娶妻难是全村面临的主要难题。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01户722人,2012年至2013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,整体搬迁至下铺村大昌社,实现了搬迁脱贫。

何家山村建档立卡严格按照“注重一个程序,突出四个方面”的方法,2015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56人,预脱贫16户50人,贫困发生率为1.6%。

何家山村精准识别做到了“四个突出”,即:突出致贫原因选准贫困户,在低收入相同的条件下考虑患有疾病、残疾人、无劳动力、供养大中专学生、单亲家庭等因素,优先纳入了建档立卡户;突出部门联动筛选贫困户,在“12345”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的基础上,对有营运性车辆、有商品房、有财政供养人员、有经商办企业人员进行核查,杜绝“四类”人员进入建档立卡户;突出责任靠实摸准贫困户,结合千名干部大走访活动,驻村帮扶工作队、双联干部对所有贫困户结成对子进行了入户核查,确保识别的准确性;突出挂图作业精准管理贫困户,在摸准贫困户落实帮扶措施的基础上,严格按照大数据平台管理八个准、村级挂好五张图、农户填写三本账的“853”挂图作业要求,精准管理贫困户,并严格按照收入测算口径和填写规定,层层审核把关,逐级确认签字,确保数据真实、逻辑合理、更新及时、管理精准。

德吉新村移民搬迁增收致富

本报记者 马顺龙

德吉新村是天祝县实施南阳山片“下山入川”生态移民工程中新建的移民安置区,移民主要来自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偏远山区的群众,涉及东坪、朵什、哈溪、大红沟、赛什斯、西大滩、安远、松山等8个乡镇的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,现有搬迁安置移民894户3801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7户1642人,占移民群众的43.2%。

天祝县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,对德吉新村确定了“设施农牧业+特色林果业”生产模式,为每户搬迁户建成1座养殖暖棚、补助产业发展资金1.4万元,人均耕地达到1.5亩,组织搬迁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,已建成养殖暖棚894座2682亩。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,天祝县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建设香菇种植企业和蔬菜经营企业,带动200多户移民发展种养业,同时进行旅游开发,带动搬迁移民发展旅游产业。

天祝县精准配置扶贫资源,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。通过整合易地搬迁、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、农村危房改造、游牧民定居、生态功能区补偿、土地开发整理、藏区对口帮扶等项目资金,动员各行业主管部门联动,参与移民安置区建设。目前,德吉新村基本建成,共建成大、中、小三种套型的框架结构住宅894套;同时建成小学、幼儿园、村委会、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,并配套水、电、路、绿化以及金融、通讯等辅助设施,村文化广场及商业门店正在建设之中。

杨柳村摸清底数扶贫到户

本报记者 李保荣

杨柳村位于靖远县东湾镇南部山区,总面积34平方公里,耕地3100亩,其中水地2000亩、旱地1100亩,有3个村民小组、519户、2251人,属建档立卡贫困村。

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,杨柳村按照“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”的程序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。杨柳村将群众住房、财产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反复对比后,共核定贫困户74户、314人。2015年计划脱贫25户109人,全村实现整体脱贫目标。

去年以来,县、镇、村干部紧紧围绕“兴产业、强基础,抓培训、增收入,惠民生、奔小康”的思路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和农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头帮扶作用,有效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。

杨柳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,积极培育扶贫主导产业,目前全村日光温室达到606座,年创收130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由“十一五”末的1700元提高到“十二五”末的4500元。加大劳务输转力度,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。引导贫困户与村内砖瓦企业签订帮扶协议,带动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,年输转劳务500人,其中贫困人口54人,实现劳务收入750万元。2015年通过劳务输转已实现10户36人脱贫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群众生活条件,先后硬化道路10公里,衬砌渠道2公里,新建村卫生室、幼儿园各1所,全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已全部解决。

  • 上一篇:虞海燕主持召开市委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
  • 下一篇:树屏高速路政综合整治路域环境